六、題天妃宮

作者:季麒光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補天五色1漫稱祥,誰向岐陽祝瓣香2。幾見平成逾大海3,自知感應遶重洋4。遐方俎豆尊靈遠5,聖代絲綸禮數莊6。是處歌恩欣此日7,風聲潮影共趨蹌8

 

愛詩網【題解】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551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首見於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康熙22年(1683)明寧靖王朱術桂殉國,捨宅為祠,為「東寧天妃宮」。季麒光〈募修天妃宮疏〉謂:「東寧天妃宮者,經始於寧靖王之捨宅,而觀成於吳總戎之鳩工也。」翌年(1684)因施琅之奏請,朝廷敕封為天后,改制官廟,為媽祖受封「天后」之始。本詩所言天妃宮,即現今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的大天后宮。季麒光於康熙23年(1684)來臺,為首任諸羅縣令。本詩所描述者為敕封為天后前的天妃宮,當時稱為東寧天妃宮;在敕封為天后之前,季麒光擔任諸羅縣令時,該廟已經因為年代久遠而需要整修,因此季麒光才有〈募修天妃宮疏〉等文。此詩應作於天妃宮重修落成之際,季麒光題詩以為紀念。首二句稱揚天妃之德,其次敘述天妃靈異事蹟從福建遠渡到臺灣。五、六兩句寫歷代朝廷與臺灣百姓對天妃之崇敬,最後描寫天妃宮落成之際,四方百姓感到欣喜的景象。天妃即媽祖,為庇護航海安全之神祇。臺閩兩地以險惡之黑水相隔,往來其間者多祈求媽祖庇佑。清初臺灣府城之官員仍席稱府城為東寧,蔣元樞在〈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一文提到「查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因此從季麒光稱「東寧天妃宮」之語,可推知臺南大天后宮在明鄭時期已存在,亦可作為明鄭時期臺灣已有媽祖信仰與媽祖廟之佐證。

 

【作者】

季麒光(?-?)

 

【注釋】

1.補天五色:典出《淮南子.覽冥訓》,謂:「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此處稱揚天妃之德如女媧。

2.誰向岐陽祝瓣香:岐陽,岐山之南。明劉基《述志賦》:「邅吾道夫西陲兮,聽鳴鳳於岐陽。」後多用岐陽比喻賢者。首二句歌頌媽祖之賢德。

3.幾見平成逾大海:平成,語出《左傳》,謂萬事安排妥帖,此指媽祖庇佑眾生的神蹟傳說。逾,越過。

4.自知感應遶重洋:感應,謂神明對人事的反響。遶:圍繞、環繞。據傳媽祖出生於福建莆田湄州,故其靈顯事蹟由福建而始,此二句謂媽祖庇佑眾生的神蹟傳說由福建沿海橫越大海,傳到了臺灣,媽祖信仰也隨之擴展到臺灣。

5.遐方俎豆尊靈遠:遐方,猶遠方。俎豆,奉祀。此句寫遠在臺灣的百姓對天妃信仰之誠。

6.聖代絲綸禮數莊:聖代,舊時對於當代的諛稱,此指自宋代以來的歷代。絲綸,《禮記.緇衣》謂:「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後用以稱帝王詔書。禮數,原指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禮儀等級制度,此處謂歷朝對媽祖的敕封。莊,恭敬。此句謂自宋代以來,歷代朝廷對媽祖十分崇敬,累敕褒封。

7.是處歌恩欣此日:是處,到處、處處。此日,應指天妃宮重修落成之日。此句描寫四方百姓都為天妃宮重新整修落成而感到欣喜。

8.風聲潮影共趨蹌:趨蹌,指朝拜、進謁。此句承接前句,寫不僅百姓為天妃宮的落成感到欣喜,連海風浪潮似乎也歡欣鼓舞的趕來朝拜祝賀。

 

 白沙屯 131.jpg  

心得:

    與本詩相類似的「天妃/五妃」如楊爾材的「打貓竹枝詞,十四首之五」也是類似的題材:天妃廟圯未曾修,騎虎王宮暫寄留。福德正神依宇下,相憐同病幾時休。」在這裡都還只是天妃的稱呼,有趣的是天上的眾神究竟是否在乎這人間賜與的稱謂不得而知。

當年由於清廷派施琅征臺,大敗鄭軍,鄭克塽投降。然而忠貞的寧靖王朱術桂決定以死殉節,並將殉死決心告知五位王妃,於是五妃也選擇以死殉國。在五妃自縊後,寧靖王亦投環而死。後於當地建廟祭祀,「五妃廟」建於明永曆37(1638),五妃廟正殿供奉五妃塑像,牆上題有「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碑。(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569) 從王藍石的「五妃墓」:昭君節烈勝昏昏,塚草長青掃淡痕。二百年來名不朽,山靈時覺護香魂。」和施士洁的「五妃墓」:一代光爭桂子碑」、「不教巾幗愧鬚眉」,珍惜生命在愛國愛家面前不值得一提,為忠為德為夫為國,一死不惜。她們的主權在那?她們有沒有說不的自由?這和陪葬有何不同?

以吳德功的「婦女迎神曲」來看,表面上是迎接天后回南瑤,實則借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發人深省。求神、迎神、近神、成神,女子求愛情,婦女迎天后,或有為守貞殉情,或有得道昇天。古代女子地位從低到高分別如女妓女優、相夫教子、獻身殉道、羽化飛天,最高一階恐怕也是最遠又最近的距離。林默娘在歷史上只能有一位,並非人人都是。可是媽祖意象與其說是女性最高的榮化歸宿,不如說地上的母親、人間的女子全是媽祖的化身,觀音的分身(當然,觀音的女性化很大一部分與眾人的期待有關)

    季麒光的題天妃宮:「補天五色漫稱祥,誰向岐陽祝瓣香。幾見平成逾大海,自知感應遶重洋。遐方俎豆尊靈遠,聖代絲綸禮數莊。是處歌恩欣此日,風聲潮影共趨蹌。」讚頌神蹟與德性,不能說老生常談,但筆者認為天上的神實不需人間插香、焚燒經紙膜拜,這些不過是代理性的儀具,真有效益與功德嗎?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成就感與虛榮?即便撇開環保不談,拜神不如拜家中每一位最偉大的媽媽、妻子,她們才是人間的女神、活菩薩。有人會說這不衝突,可以一邊蓋廟、一邊繼續燒金紙、燒香,也可以孝順母親、疼惜妻子。這非但沒有抓到真正的中心主旨,還企圖轉移、同化、模糊了焦點。面對這麼龐大的體系與宗教文化的延續性、累積性,那麼多人的經年累月深化與固化,似乎有種令人感嘆「改變談何容易」的失落感。

     季麒光的題天妃宮一詩中「補」、「祝」、「遶」、「歌」、「趨」等詩眼不乏動詞性,說文解字、注音註釋只是讀到表面意義,這樣子的「動性」可以反過來思索:「被神化之外,女子有無真正自主性?」那麼這個「動」之態才有了「真主」性的意義顯現。是先有神再有人,或因人成神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不是重點。筆者總好奇頌德歌功之外,「女神化」的文化符碼背後,對於廣大的婦女同胞來說,是更顯神聖的疏離感或拉近了某種救贖的可期待性?看神、祈神、迎神、接近神,當母神般的超人化、人之上、非凡人一再被拱出與頌歌,對比每個家庭中老舊觀念「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甚而國外不乏認為生女是賠錢貨,生父掐死親生女兒的案例。令人不禁反問,是不是只有神明化了才是解脫之路?偏偏這是最難與最遠,看來比較不太可能普及化的選項。天上聖母在上,不太需要增添相應的婚姻嫁娶枷鎖於其上,就算有野史般的愛情追求故事,也是鄉間野談般的趣味說書。

祥、香、洋、莊、嗆的「ㄤ」聲韻,給人低昂感。聲調上某種程度可以聯想平靜、穩定的追求。聲音的韻腳與文字隱約唱和,「歌恩欣此日」、「感應遶重洋」、「平」、「成」、「靈」、「漫稱祥」、「禮數莊」的莊嚴、靈現、安和意味,與「女性意象」(被期待著守成、持重、端莊、寧靜、安詳)等無一不合。海上神明對比每個家中的守護神,兩種女神都值得尊重。整個歲時風土如果說是約定化的遊戲規則,那麼回歸到人間的落實運用,不管是宗教上、習俗裡、禮教中、家庭內,女子是其中功不可沒的關鍵角色。選定「女性意象」做為「風土歲時」類中的核心主題,就是瞥見兩者都有「自由/規則,束縛/更新」的發散性和雷同性。筆者企圖在當中找尋更大的可能性與自主性。

一、許南英<乞丐>:             有所求-女子求神

二、陳錫如<自由女>:           有所由-女子為已

三、洪繻<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 有所解-女子放足

四、呂敦禮<觀臺北女優>:       有所優-女戲出路

五、謝汝銓<霧社蕃婦殉夫詞>    有所歸-女德終路

六、季麒光<題天妃宮>          有所成-女人神路

女性的出路究竟在那裡?不在家庭中、愛情中找尋,是否只能在戲台上(短暫的扮身)、宗教中(落髮為尼?)成就?那事業性呢?家庭手工藝被視為為妻為媳者必備技藝,多半用來孝敬公婆、添補家用,試想全職請一個如母親般的角色在現代也花費不少,更何況還要求多功能式的工具性兼備。頂多輔助家業罷了,古早年代豈能容許變相的拋夫棄子、開創事業的婦女?萬一不幸成為寡婦,再嫁變成無言的指責。未婚更是沉重的無形處罰,言如刀,語如劍,指指點點如家常便飯,不婚的女子成何體統?又何去何從?除非成神,不落話柄。否則女生生來就是要嫁人,生子,不是嗎?

是嗎?一定非如此不可嗎?難道一定要生兒育女方有人的價值?不婚不生就愧對為女?女人不是生子機器更非商品式的「待沽、待買」地位,傳統稱頌四德或讚揚為夫殉、守貞、孝敬公婆,不能說全錯,只是它成為一種壓力,說不上來的逼迫。當然有人樂此不疲、一代傳一代,不算壞事。可是喪失了自我思考性或消極式的忍耐與順從,非筆者所樂見。真正的自由,並非別無選擇。真正的愛,不是妳只能在「家庭與婚姻」中「證道」(對照著「難不成妳要當神仙?」不用吃飯了?)應該是無條件的尊重與祝福。以德為名,軟性推就婦女之美;以為妳好為由,半強迫式剝奪選擇的可能性。並不是不能走入家庭,也無非全面阻止結婚生子,而是還給女性最寬廣的自由。可以出將、可以入相、可以在世不屬於世、可以選擇順服,更重要的是也可以選擇做自已。不是隱居深山為唯一選擇,而是在事業上、在成功上、在想要做的事情上,在「想要為成為怎樣的人」的向度中,永遠不該只能有從父、從夫、從子的選項。這些都是淪為附屬性,為何不能從已?

天妃、天后,還是忍不住給人一種帝權加封、男性主權賞賜的陪襯感,要說字文一向是中立性的,稍嫌自欺欺人。筆者總猜想是什麼阻礙了(或以假美好的壓抑、聖德化的壓迫)女性自主權?理由千千萬萬,重點是解法,還是信念?有效的行動伴隨著核心信念,「現今的心」、「當下的信念」,念之所在,言行所成。

最終的解答既非求神拜佛或是以身獻道更非囿於傳統無法跳脫,不如說是出世入世般的無入而不自得吧!也許乍看是種狡猾的說辭,卻是最圓滿的答案。雖非終究第一解,卻遠比執著於任何一端的好。自由與不自由,規則與打破,守舊與創新。天何言哉?小從一言一行的舉止儀態,大至自然萬物的運行觀察,天上人間,天行與地運加上人為,歲時風土看似無法更動的外在客觀環境,在人類的主觀詮釋下,有著各種不同的面貌。運用的好,是種利器、便民之舉。觀天時,體自然,化萬物,四時百態,人情風貌,其樂融融。故步自封,執著舊法,不願變通,那小至纏足,大至家庭社會的潛規則,國家、世界的預期法則。那將變成最大的阻礙。

  

(心得共2853)

延伸閱讀:

6-1 婦女迎神曲

作者:吳德功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滿街婦女樂逍遙,迎接天后回南瑤。

即抱兒子廟前去,儂持金帛駕前燒。

龍輿鳳輦鼓吹來,一鬨行人兩邊開。

落花翠蓋共爭輝,楊柳春旂錯落排。

忽然大雨下卓午,手持綠傘難遮護。

豔籹帶雨倍妖嬌,脂粉落遍桃花島。

沿途水漲勢滂沱,泥淖滑滑喚奈何。

浸透金蓮濕羅襪,恰似神女來凌波。

更有嬌娃年十五,芙蓉含露甚姣好。

騎人背上躑躅行,鬨傳設局弄花鼓。

吁嗟乎,天后力何大,千人迎接萬人拜。

家家化楮共焚香,叩答神恩同覆戴。

 

6-2 五妃墓

作者:王藍石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昭君節烈勝昏昏,塚草長青掃淡痕。

二百年來名不朽,山靈時覺護香魂。

 

6-3 五妃墓(限支韻)

作者:施士洁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城南遺塚傍芳祠,弔古淒涼范九池。

魚貫宮中留玉帶,鳳陽海外失金枝。

千秋氣壓桃花廟,一代光爭桂子碑。

五百田橫孤島在,不教巾幗愧鬚眉。

 

6-4 打貓竹枝詞,十四首之五

作者:楊爾材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天妃廟圯未曾修,騎虎王宮暫寄留。

福德正神依宇下,相憐同病幾時休。

 

參考資料:

一、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季麒光

http://cls.hs.yzu.edu.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063

季麒光(?~?),字昭聖,號蓉洲,江蘇無錫人。清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榜姓鄭,一云趙,其後復姓季。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由內閣中書出知梅縣。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再由閩清縣移知諸羅縣事。時縣治初設,人未向學;季氏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在任踰年,以文獻未修,久而荒落,乃撰志稿,總其山川、風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篇,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憂去,高拱乾因其稿而編修《臺灣縣志》。《諸羅縣志》:「季文才富艷,首創郡志稿,以發全臺之聾聵,獎掖士類。言者方於常觀察之風,偉矣!」曾經加入沈光文「東吟社」,偕之唱和。  季麒光著有《臺灣郡志稿》六卷、《蓉洲文稿》四卷、《蓉洲詩稿》七卷、《臺灣雜記》、《山川考略》、《海外集》、《華陽懷古》、《三國史論》各一卷。《諸羅縣志》評其作:「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2 彭國棟評〈天妃宮〉:「詩雖不甚工,亦足備海東掌故也。」季氏詩筆甚健,其文恣肆,記閩中事甚備,尤詳於臺灣。以下自高拱乾《臺灣府志》、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王禮《臺灣縣志》、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季氏詩作四首。(楊永智撰)

 

二、維基百科-媽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A%BD%E7%A5%96#.E9.84.AD.E5.92.8C.E8.88.87.E5.A4.A9.E5.A6.83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曾改為興化軍),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

 

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史料中有多種記載: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國途中、往榜葛剌國也遇到颱風,祈求神靈保佑後平安。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鄭和又奏請朝廷在大隊官兵駐紮的福建長樂港建立天妃宮作為官兵祈禱之所。鄭和船隊聚集在天妃宮下,等候信風出航;出行前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在天妃宮舉行大規模祭祀典禮,點燃香燭,供奉犧牲,祈求神靈保佑。鄭和官兵登船後要奉獻仙師酒,念祝文「五更起來雞報曉,卜請娘媽來梳裝……弟子一心專拜請,湄州娘媽降臨來。急急如律令」。

 

福建前往琉球的航路非常艱險,經常發生風暴。而歷屆派往琉球的冊封船隊中,多有福、漳、泉之人士,故而冊封使亦非常崇信媽祖。每當前往冊封琉球的時候,冊封使都要沐浴齋戒三天,親自到福州南臺島馮港的天后宮祭祀媽祖,並祈禱、占卜、求籤。此後,將媽祖和拿公的神像請上頭號封舟,將陳尚書神像請上二號封舟。至琉球後,將三像奉安久米村天后宮中。歸程前,亦要至久米村天妃宮、關帝廟祈禱,並將三像奉回封舟之上。

 

每當冊封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暴,冊封使便親自焚香向媽祖祈禱,答應歸國之後向皇帝請求為媽祖加封號或加贈褒書御筆匾額。而根據歷屆冊封使在其著作中的說法,媽祖非常靈驗。每當封舟遇暴,只要向媽祖祈禱,風暴便突然停止;有時封舟即將衝礁撞毀,舟中之人向媽祖祈禱,封舟便奇跡般地繞過島嶼。僅僅清代一朝,媽祖的便從「天妃」晉封「天后」,其封號亦從明末的十四字加至最終的六十四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愛詩網 歲時風土
    全站熱搜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