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霧社蕃婦殉夫詞
作者:謝汝銓
2015 歲時與風土/原住民風俗文化類選注
官軍遠近接連營1,威勢蕃山欲踏平2。大小彈丸如雨
落3,高低峻嶺作雷鳴4。一天慘澹5風雲色,四野淒涼鳥獸聲。屋毀田荒無所賴,木摧岩裂總堪驚。恩波久沐忘新澤6,頑石7深埋背舊盟。郎戰直愚教滅族,儂存為累且全情8。應難化厲悲徒死9,終不逢辰負此生10。螳臂固知千古屈11,鴻毛那計一身輕12。芳顏13自惜如花豔,素志14誰憐比水清。飄蕩遊魂無管束,倡隨15相待鬼王城16。
愛詩網【題解】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421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1930年11月22日,第四版,又載《奎府樓詩草》。霧社位在本島中央,濁水溪與大肚溪上游的脊稜臺地上,海拔1,148公尺,清治時期稱其為「致霧社」,因山巒疊起,時有山嵐霧氣,故得名。昭和五年(1930)10月27日凌晨發生霧社事件,殖民者與賽德克族霧社群(即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社(Mhebu)、塔羅灣社(Truwan)、波阿崙社(Boarung)、斯庫社(Suku)、荷戈社(Gungu)及羅多夫社(Drodux)等6部落,發生武裝戰鬥。戰鬥期間,部份賽德克族婦女,因為避免拖累戰事,殉死山中。本詩,首先反以日軍壯盛之姿為起,進行對霧社山區進行掃蕩,續而描寫日軍砲火對山區所造成的傷害;再言番民忘恩負義,因反抗作戰而讓族群被滅,並累及妻子。而番婦殉死有生不逢辰的感嘆。螳臂擋車,族人們只是白白送命。本詩藉由殉死的蕃婦之詞,言霧社的反抗事件終會失敗。此詩雖謝汝全為番婦殉死代言,然最後四句深可玩味作者之思。
【作者】
謝汝銓(1871-1953),字雪漁,號奎府樓主,晚署奎府樓老人。原籍臺南,日治以後遷居臺北。十五歲從蔡國琳學,廿二歲入泮;改隸後,力習帝國語言文字,成為第一位以秀才身份入國語學校者。後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工作,先後擔任《風月報》、《昭和新報》主筆、臺北州協議會會員、臺北州學務委員。1909年與洪以南、林馨蘭等倡設瀛社,擔任副社長,成為北臺第一大詩社,洪氏去世後繼任為第二任社長,擔任社長達二十六年之久,期間又曾兩次遠走菲律賓,在當地創設《公理報》。1945年戰爭結束,謝氏任職臺灣省通志館顧問委員會委員。謝雪漁詩作多登載於臺日報,鮮少留稿,故今日所見有限,存世者有《奎府樓詩草》及《蓬萊角樓詩存》等。
【注釋】
1.連營:紮營相連,比喻軍隊數量極多。
2.踏平:征服、剿亂平定。
3.大小彈丸如雨落:大小彈丸指砲彈;大小彈丸如雨落,此比喻砲彈的數量極多。
4.雷鳴:打雷聲;此借指砲彈炸裂的聲響。
5.慘澹:音ㄘㄢˇ ㄉㄢˋ,暗淡無光。
6.恩波久沐忘新澤:恩波,恩澤、恩惠;恩波久沐忘新澤,指蕃民忘恩負義。
7.頑石:比喻愚蠢駑鈍的人,此借指蕃人。
8.儂存為累且全情:累,音ㄌㄟˋ,負擔;全情,全其情,指滿足對日本統治的反抗之心。
9.應難化厲悲徒死:厲,厲鬼,惡鬼;徒死,白白送命。
10.終不逢辰:喻時運不濟。
11.螳臂固知千古屈:螳臂,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千古屈,很深的屈辱。
12.鴻毛那計一身輕:鴻毛,鴻雁的羽毛;此比喻極卑微;此指奮不顧身,輕率送命。
13.芳顏:美稱他人之容顏,指蕃婦。
14.素志:向來的志願。
15.倡隨:夫倡婦隨。比喻夫婦感情和睦。
16.鬼王城:鬼王,传说六道中鬼世界之王。鬼王之城,此指死後的世界。
心得:
此次「歲時與風土」的大前題下,筆者選定「女性主題」的子題作為容納的副標。六篇部落格選讀分別為:一、許南英<乞丐>。二、陳錫如<自由女>。三、洪繻<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四、呂敦禮<觀臺北女優>。五、謝汝銓<霧社蕃婦殉夫詞>。六、季麒光<題天妃宮>。
這是聚焦女性的六步集成的總套組,放眼婦女地位的六位一體之大牌組;
第一招:<乞丐>,一招出擊打向「求與無求、求神與求已」的迷思。
第二招:<自由女>,像是反擊式地對革新帶來的危機下了戰帖。
第三招:<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打醒「解與難解;放與不放」的執著迷悟。
第四招:<觀臺北女優>,揮棒不是落空,觀者與詮釋者和演者的三位一元。
第五招:<霧社蕃婦殉夫詞>,一種誰能說不是的喟嘆,究竟何謂美德?
第六招: <題天妃宮>,女性登峰造極的無上成就莫過於此。
類似的詩作如沈光文的<番婦>:「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比較以中立客觀的視角,單純描寫外在形象。阮蔡文<大甲婦>則是以「為夫饁餉為夫鋤,為夫日日績麻縷。績縷須淨亦須長,撚勻合線緊雙股。」「日計苦無多,月計有餘縷。但得稍閒餘,軋軋事傴僂。」強調功用性,縱然為婦嘆何苦,但對實際助益幫助有多少就不得而知。遇到丈夫不幫忙或失去「男主外」的功能性時,女性似乎也只能透過「為母則強」的光輝觀點來自我砥勵。拋家棄夫從來不是樂見的選項,卻令人嘆息遇到這種情況的婦女就只能「吃苦當吃補」地咬牙撐過去?這還是建立在其付出多大、手藝精巧、勤勞為家的形象上。離婚跟本就是個驚世駭俗的選項。
王則修的<誄蕃婦撻馬斯那威>:「名節古來難,貞操今罕有。何期冰雪心,竟出蕃人婦」、「那知矢志堅,未忍前情負。念夫隔重泉,慘對合歡酒」
、「化外有完人,那威居其首。如此節烈心,更比漢人厚」更是將這類境況推崇到了極點,當一個文化主權用異樣的眼光去採寫蕃婦時,能拿上檯面說嘴的竟然還是「志堅」、「完人」、「節烈」、「冰雪心」這類「更比漢人厚」。宛如說不得不承認,也是因為類似的德性暫且由蕃婦勝出,漢人要看齊,蕃人更要學習。妳是贏了,贏得文人的嘉賞,不過是在「漢人的體制視角」下。多麼荒謬的一件事,是不自覺也不願看到「我比你好、比你開化」的自我優越感。王凱泰<訓番俚言>
更連假意掩飾都懶,坦然告訴「應當被馴化者」:「豈無羞恥心,豈無衣冠志」、
「賜爾衣與帛,開闢榛莽路」、「當知君王恩,在家孝父母。有兄當敬兄,有弟當愛弟。男女當有別,鄰里要相親。切勿思殺人,殺人要償命。切勿好爭鬥,爭鬥傷和氣。田地勿荒蕪,各宜勤耕種」這些應該遵守的規則,不可否認的確有器具性的便利、食衣住行的進步,但此類「交流」還是難掩「上對下、優對劣」的高傲感,反過來要學習這些官員眼中的野人、文人心中的「蕃人」什麼?在他們心目中也許一無可取吧!
謝汝銓的<霧社蕃婦殉夫詞>用「官軍遠近接連營,威勢蕃山欲踏平」從遠到近帶出視覺生動感,緊接著「大小彈丸如雨落,高低峻嶺作雷鳴」更以聽覺強化接下來慘況的。「一天慘澹風雲色,四野淒涼鳥獸聲」不只天候連大自然萬物也感受到不安。「屋毀田荒無所賴,木摧岩裂總堪驚」以毀、荒、摧、裂、驚的活靈活現字眼,強而有力舖寫帶來臨場感。看來像是指責的「恩波久沐忘新澤,頑石深埋背舊盟」實站在壓迫者的立場,「郎戰直愚教滅族,儂存為累且全情」好像是為蕃婦說話,實則仍在批鬥是誰挑起戰火的?「應難化厲悲徒死,終不逢辰負此生」為蕃婦赴死埋下理所當然的原因,「螳臂固知千古屈,鴻毛那計一身輕」讓人感到諷刺不已。最後四句「芳顏自惜如花豔,素志誰憐比水清。飄蕩遊魂無管束,倡隨相待鬼王城」談不上畫龍點睛,甚而有些畫蛇添足。與其說是對霧社事件的蕃婦殉夫之禮歌,不如說純粹借由蕃婦來罵反抗者罷了。在這裡引起筆者好奇的是,蕃婦還能何去何從?「蕃」字、「婦」字,簡直是二重枷具,承載雙重弱勢的悲劇。
蕃婦在「異/我」觀與受之中,很難以超然中立的角度摹寫,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永遠籠罩在說不上來的自我傲慢裡,帶著文化觀的驕勢,帶著貴與俗的批判眼光,帶著進步與落後的比較感。就算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切入,竟也是在「殉夫」的事件裡被提起。表面上像是嘆息,生不逢時,卻難以抹滅「暗暗嘉許」的感覺。只是死得時間點或原因不夠對價罷了。看來像是批判這些番民忘恩負義,讓蕃婦白死。卻也寫出了女性不管在部落或在平地、在古代甚至現代,一種被物化、被犧牲化的無奈感。部份賽德克族婦女,因為避免拖累戰事,殉死山中。像是婦女最終歸宿,最後的美德。也只能如此,否則不但不能成為戰力還是拖垮的包袱。
時空遷移,現代的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不也正變相要求婦女同胞們不斷地自我犧牲嗎?探索造字帶有女子旁本身就值得玩味再三。為什麼不是男字旁?並非沒有而是獨屬於女性的偏旁似乎給人刻意強調的感覺。低賤如「奴」,「妓」,不好的字眼如「妖」、妒」、「姦」,看來較正面的的「好」、「婉」、「媛」,更多與家庭角色有關的「奶」、「婦」、「婚」、「姻」、「嫁」、「媳」、「婆」、「嫂」、「姑」不勝枚舉。古代社會期許女子的「功能性」可略見一二。如果說歲時風土是某種約定成俗,天文至人文的變遷與形化過程,那麼女子意象的種種具體化諸如教條、教文、教導,在詩中、歌中、文中、日常言行舉止裡,更見揮之不去的「制約」。有時深骨入肉到了一種連女性本身都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想太多了,本來就如此」、「那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步。試問,女子的自由性、主動性在那?不是歌藝諸流,就是只能淪為被神聖化的被書寫者(敘述權者是誰?觀察者與論斷者更多的是男性土大夫)。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宋明以來女子的行為規範。三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什麼時侯女子才可以為自已而活?以打高空式的聲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非常好用的搪塞手法,卻無法逼出內在深層不敢面對的傷痛。不是從父就是從夫,要不然就是開啟下一個循環「從子」,全是依偎著男性地位,這不是父性霸權是什麼?
筆者以為借由古典詩的閱讀,呈現過往歷史人文的生活實錄,那是萬世不朽的轉化劑,有其得以憑依之處。立足當代,回首過去,放眼未來。讀古典詩,解古典詩,寫下屬於每個人自已的詩篇,這就是古典最大的功用。並非詩需有功利性才足以存在,而是古典詩的新化和新生就是在於這個地方。婦權運動在謝汝銓的<霧社蕃婦殉夫詞>未必是重點,但可以是後代很好的發酵點。它成為現在人們「轉身-回首-遠望」的立足點之一,借鏡不是拿來重蹈覆轍或說說羆了,是借力使力的「苦口婆心」、「絕佳良藥」,那必然是某些程度的老舊苦味、陳年澀味、不堪回味,卻也是新生機、新希望的轉軸點、啟程點。思考著我們能做些什麼?能怎麼從改變自已做起,從當下、從身上、從日常中發光發熱,直視內在不願承認的「男女不平權」,誤認本該如此的「男尊女卑」(但也非病態反膚淺式的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女尊男卑)就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靈魂深處隱藏著。看著它,接納它,承受它,我們不能改變我們所不承認的面向,先接受才能與之同在。進一步昇華。一步步地改變,從為人舉止、待人處世再到社會、國家、世界。牽一髮動全身,蝴蝶效應般勢不可擋。聖火傳承般骨牌連鎖推動時代巨輪。
(心得共2947字)
延伸閱讀:
5-1、番婦
作者:沈光文
2015 歲時與風土/原住民風俗文化類選注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
CatID=1383
5-2、大甲婦
作者:阮蔡文
2015 歲時與風土/原住民風俗文化類選注
大甲婦,一何苦。
為夫饁餉為夫鋤,為夫日日績麻縷。
績縷須淨亦須長,撚勻合線緊雙股。
斲木虛中三尺圍,鑿開一道兩頭堵。
輕圓漫捲不支機,一任元黃雜成組。
間彩頗似虹霓生,綻花疑落仙姬舞。
吾聞利用前民有聖人,一器一名皆上古。
況茲杼軸事機絲,制度周詳供黻黼。
土番蠢爾本無知,制器伊誰遠近取。
日計苦無多,月計有餘縷。
但得稍閒餘,軋軋事傴僂。
番丁橫肩勝綺羅,番婦周身短布裋。
大甲婦,一何苦。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
CatID=1387
5-3誄蕃婦撻馬斯那威
作者:王則修
2015 歲時與風土/原住民風俗文化類選注
名節古來難,貞操今罕有。
何期冰雪心,竟出蕃人婦。
蕃婦知為誰,家住阿冷阜。
芳齡纔廿三,腰若臨風柳。
薄命本紅顏,鴻鵠悲失偶。
婦乃勵柏舟,欲步共姜後。
孤雁日悲鳴,寡鵠甘獨守。
不竟兇蕃酋,勢大無能右。
慕彼貌如花,欲備兒箕帚。
那知矢志堅,未忍前情負。
念夫隔重泉,慘對合歡酒。
籐汁甘如飴,吞來一大口。
腹痛起河魚,諸蕃難措手。
一命付黃泉,芳名喪不朽。
吁嗟,化外有完人,那威居其首。
如此節烈心,更比漢人厚。
我今為此誄,非關親與友。
聊以表冰操,俾作貞珉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
CatID=1419
5-4 訓番俚言(節錄)
作者:王凱泰
2015 歲時與風土/原住民風俗文化類選注
鳥獸有毛羽,人當有衣冠。
番在邊野中,苦無綿與絲。
所以男與婦,科頭並裸身。
豈無羞恥心,豈無衣冠志。
奈處荒僻地,官長難兼顧。
今逢聖主朝,為爾籌長計。
兩宮皇太后,為女中堯舜。
內有良股肱,外有賢疆吏。
欽派有大臣,和衷期共濟。
道臺與知府,臺防同縣令。
綢繆思保衛,籌餉兼籌兵。
冒險赴爾境,曉諭費苦心。
賜爾衣與帛,開闢榛莽路。
南北可相通,東西無阻礙。
教爾通言語,得為中華人。
為爾設義學,讀書識理義。
當知君王恩,在家孝父母。
有兄當敬兄,有弟當愛弟。
男女當有別,鄰里要相親。
切勿思殺人,殺人要償命。
切勿好爭鬥,爭鬥傷和氣。
田地勿荒蕪,各宜勤耕種。
荒地廣開墾,積糧防歲饑。
多植棉與麻,緝績學紡紗。
漸教機織布,不愁無衣褲。
多求松杉秧,隙地儘栽種。
不過六七年,即能成大樹。
材可架屋宇,枝葉炊爨用。
牛車甚有功,惜不利山徑。
更求單輪車,仿式依樣製。
可以用手推,可以代肩負。沙地難蓄水,更應開溝渠。
或多穿沙井,桔槔汲灌溉。
種稻當去莠,耘耔不可廢。
糞土當儲備,不可任拋棄。
疾病當用藥,不可信符呪。
藥宜講泡製,醫局擬官置。
痘症多奇險,代設牛痘師。
可以保性命,可以無憂虞。
男宜薙頭髮,女學梳頭髻。
臉宜常洗淨,日日不可間。
身不宜刺紋,腳須穿襪履。
雨宜戴箬笠,不可聽淋漓。
烈日戴草帽,不可任曬曝。
人有人裝扮,豈可同禽獸。
但須從儉樸,不可務華飾。
華飾要錢財,徒動盜賊心。
番俗亦有理,各設笆樓館。
莊中有公事,會議於此間。
男未娶婦者,住在此樓中。
犯姦有定例,罰不過酒食。
但無笞與責,恐不知警戒。
男女相歡悅,即爾成婚姻。
無有父母命,不須媒妁言。
似非四配禮,當改從前風。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
CatID=1410
參考資料:
一、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謝汝銓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1018
謝汝銓(1871~1953),字雪漁,號奎府樓主,晚署奎府樓老人。臺灣縣東安坊人(今臺南市),日治後,遷居臺北。年十五從臺南舉人蔡國琳學,光緒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乙未之際,曾協助許南英辦理團練。改隸後,力習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者。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國語學校國語部畢業,任職臺灣總督府學務課,參與編輯《日臺會話辭典》。不久,轉任警察官吏練習所臺語教師。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漢文記者,並任馬尼拉《公理報》,與《昭和新報》、《風月報》等主編。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洪以南等倡設臺北「瀛社」,為北臺第一大詩社,並於洪氏去世後繼任第二任社長。戰後曾擔任臺灣省通志館顧問。平生所作詩文有《奎府樓吟草》三卷、《詩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說》等,多發表於報章雜誌。王國璠認為謝氏詩:「詞尚淺白,且多寫實;尤以感舊、寄懷之作,更存臺灣近代關係人物之事蹟,以人存史,頗具文獻價值。」《奎府樓詩草》及《蓬萊角樓詩存》兩詩集曾於日治時期刊行,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將二者合印,總名為《雪漁詩集》。另有〈蓬萊角樓詩話〉、〈奎府樓詩話〉不定期刊載於《風月報》,未見刊行本。今謝氏詩作輯錄自龍文版《雪漁詩集》、《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詩報》、《東寧擊缽吟前後集》、《風月報》、《崇聖道德報》等詩集報刊,依時間先後排序編校。(黃美娥撰)
二、維基百科-霧社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霧社事件,是日治臺灣昭和五年(1930年)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與國際社會,在西來庵事件以後,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已經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