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嶼木盤木船泥盌歌 賞析 by 胡愛晏 2013/9/17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282
好詩大家寫,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 2013愛詩網部落格文學獎
作者:梁成柟
物產詩/加工品及其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_2N5Vh-dI
木盤三尺誰所斲?厥製不雕復不琢。
老髯好事作盤銘,銘字中央周四角。
刳木為舟長尺咫,黑白二文皆罔已。
土簋土鉶今始見,混沌胚胎拙無比。
老髯摩挲為余語:「南溟之南蕃所處。
火燒嶼與紅頭嶼,有如東西列兩序。
火燒嶼有漢人至,舶來載得漳泉器。
紅嶼諸夷盡閉關,漢人不入昆明地。
葡萄酒,淡芭菰,大瀛海人以為娛,口腹同嗜彼獨無。
戰爭揖讓何多事?結繩制字胡為乎?
寄譯象鞮無所用,指天捫腹聲烏烏。」
我聞有虞制器始用漆,日本漆師稱第一。
舟楫之用濟不通,火輪奇妙逾神工。
汝定哥窰紛制作,洋甕彩畫黃金錯。
金車玉輅本椎輪,茹毛得飽思猩脣。
玉杯象箸莫太息,卻嘆先為火化人。
髯乎髯乎,勿言紅嶼器樸拙,太樸不完生詭譎。
弧矢收威震礮車,九州四海皆流血。
何如此物尚同古人意,規矩高曾良不啻。
返本復始當有時,願君保此勿輕棄。
圖摘自維基百科紅頭嶼(蘭嶼)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AD%E5%B6%BC
白話翻譯:
是誰做出這三尺木盤?非但沒有磨平、更無雕刻的外型。
老髯翁還特地於盤上刻字,分別在中央與四角。
一尺左右的船隻是由木頭剖鑿而成,船隻邊緣由黑白花紋二種顏色環繞成圈。
這是我首次看到這類形體極為樸扭、由這種陶土捏塑而成的碗。
老翁一邊輕輕撫摸著這些文物一邊向我說,靠近南方的海上有蕃人居住。
取名為火燒嶼、紅頭嶼的二座島嶼,就像廳堂的東西牆並列於海上。
有漢人定居於火燒嶼上,船上載來的都是漳、泉州所慣用的東西。
那與世隔絕的紅頭嶼原住民,宛如古代昆明,不與漢人來往。
臺灣漢人平常所愛好的美酒與香菸,這島上原住原卻不甚所愛。
又為何要以戰爭或禮讓的方式去轉移政權?究竟為何要結繩紀事或創造文字?
根本不用翻譯人員呀!以比手劃腳、發出聲音,人們就能懂得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以前聽過古時侯虞舜發明了漆器的製作,而日本製造漆器的水準更是獨步全球。
從前以傳統的船隻跟本無法到達的地理位置,現在以神奇的蒸汽輪船航行都沒問題。
西洋甕瓶可以做到像宋瓷那般精美,大量生產,還有豔麗圖案與金色花紋。
看那從簡陋樣式發展而來的華麗車子呀!還有本來只要茹毛飲血就能溫飽,到如今都在追求珍貴美食不可了。
我們無須太多的感嘆,看見大家用著愈來愈奢華的器物,因為早從生食演到熟食時,老祖先們在進化過程邁開的第一小步,就該驚嘆了!
髯翁您可別說這些器物太過樸素,那可是因為之前沒有完整保持樸拙樣貌,才會演變至今種種的心機詭詐。
看看不如往昔威力的弓箭,如今都改用大砲了,可是也讓中國及世界各國都變得生靈塗炭了。
那裡有像保存了遠古時代樸拙風格、好比完整遵循祖先所訂樣式而制的這些器物?
所以我說呀!總會有那麼一天,人們終將還真歸樸,期待您能妥日保存這些文物,不可輕言扔棄。
賞析:
筆者以為本詩的中心主旨在於「返本復始當有時,願君保此勿輕棄」這句。
時、始、食、史、詩、識、失、矢等字眼或音相似或意義相呼應。古往今來是為「時」,威力弓箭是為「矢」,以「詩」述「史」,以「識」所「失」,時間上的量度與空間裡的器物,在生食進化熟食、箭矢不如砲利之際。最終期許「返本復始當有時,願君保此勿輕棄」,是初衷也是結語,是目的也是過程。
從三尺木盤的疑問句點題,帶出「不雕復不琢」呼應質樸、歸真。接著以中央、四角、二文看似數字與空間形容卻又不僅於此,二、三、四隱隱對應著什麼。原來除了四海、四方、四角外,這中心旨意呼之欲出。在追求著繁華、美食、利器之餘,難能可貴的是「此物尚同古人意,規矩高曾良不啻」,這個古人意呀!食材、食義、食具是種接近驚世一嘆的觸媒劑,僅僅是現代的食衣住行進步還不足以讓人驚嘆。早在太初之火,由生到熟的那第一個嘗試、第一步跨出、第一把火苗,才是令人讚嘆的發始處。
從第一道曙光、第一個用火成功的先例,開啟了生食到熟食(野蠻到文明)的骨牌效應,再者極緻追求進展的最大可能性,以致於船堅砲利不足為奇、珍皿美宴爭奇鬥豔,於是有了詩人的慨嘆,勿輕、勿棄,返本、復始。宋瓷、美酒、香菸、金車、玉輅、玉杯、象箸、洋甕、彩畫,莫怪詩人連連嘆道:「勿言紅嶼器樸拙,太樸不完生詭譎」。
然而,詩人是曾貴古賤今?土簋土鉶才是古人意。看那「弧矢收威震礮車」,卻是「九州四海皆流血」。其實這不也是種轉折與再出發的生機?或許是第二把火、重新燃起的希望光芒。表面寫的是政治(戰爭揖讓)、是歷史(有虞制器始用漆)、是地理(有如東西列兩序)、是技藝(汝定哥窰紛制作)、是食的比較(茹毛得飽思猩脣)、(葡萄酒,淡芭菰),卻是借「食」寫「史」,以「時」論「始」,以「詩」點「失」。看來得到或展現了什麼,卻是失去了本來面目,這個最自然、最元初的古人之意,究竟為何?單單只是物質簡樸?僅僅只是返真歸本?或許這嘆息、這慨嘆、這驚嘆,從未止息、也沒消失過,一直持續,一波接著一波。詩人點到為止,看著說了很多的形容,卻又不一語道盡。留待無窮的疑問,是句號也是問號,是休止符也是起手式。剩下的道理,就等待你我細細品嘗、再三雕之琢之了。
「紅頭嶼木盤木船泥盌歌」新詩by胡愛晏
華麗絕倫的容器被拒絕裝載
藝術家登堂入室、小心翼翼
食物被當載具
工具被當主角
碗像米 米如碗
米做成的碗裝著真正的碗
蘭嶼原住民哭笑不得
漢人正義凜然
強作公義的領航人秀出刀工
一把鼻涕和眼淚地揮出曠世佳作
辯稱此中有真意
詩人大讚
樂人大賞
舞者大笑
觀者大跳 又叫又跳
好呀好呀 人抬起了木船
當成自已是船
渡向紅撲撲地紅河紅心裡去
滅頂之前不忘修粧
也許待會還有機會粉墨登場
在那欲辯已忘言的千古絕唱裡
高超技法重現於世
真意珍意正意
古義古意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