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重溪 黃敬

重泉聲裡獨徘徊,
曾為先翁採藥來。
怪底餘香至今在,
四時芝朮有花開。

    本詩丟下一個撲朔迷離的困境,這個二重指的是那邊?是桃園?南投?雲林?台南?
屏東?或者單純的是「雙重」的化稱。如果作者有意無意間創造了一個若有似無的謎題
,那麼他成功達到了符合題旨的言外之意,這個「二重」指的不就是一重以上的答案?
也可以是暗示了「見山非山,見山是山,見山又山」的三重涵義。至於黃敬有沒有這層
深意?是不是評者的穿鑿附會,那就見仁見智了,有人應讀詩賞詩要切合寫詩者的原意
不可以過於天馬行空,也有人說讀到、看到、評到的本就是屬於論詩者的東西,這也是
另一種延伸創作。

    無論如何,二重溪雖是寫水,卻也留下妙趣橫生的聯想。這個「二重」為何不是寫「雙
重」?雙重明指雙溪,這點很好辨認,然而「雙」卻是併立,若寫「二」則有「先後」
、「上下」二代之意,他不是借由寫溪來思父嗎?父子二代借由「餘香至今在」不就正
好點明了「古與今」、「憶與實」、「父與兒」的二重義?甚至「四時」也是二的倍數
,花開也隱縮了「花謝」,採藥來隱去了「採藥而歸」,徘徊二字更是將去與留、左與
右、停與走的二元對立之境寫得生動不已。「重泉」帶出了題旨,「聲裡」緊扣溪音,
這個聲音又對照第三句的「餘香」,聽覺與嗅覺佔了五官中的二感。那「先翁」的先
,沒寫出來的是「後」這個後有時間上的先後之意,也有起承轉合的父傳子之意,更有
空間上的前後之意,豈不妙哉?

     幼年喪父的他,以「二」重暗寫思父之苦,有一才有二,這個「二」既是「惡」之音也
是暗寫「父-母-子」的三缺一,黃金三角的小家庭式結構,獨缺一家之主。故餘「二」
,又是忠心不二、又是二人相依為命的至善至孝,莫怪乎事母至孝。但也在這家族排列
裡,把「二重溪」的「重」,視為「重要」的重與「重重」難關的重的轉化和替換、彌
補與昇華。就連「重」字也有二讀音,是很沉重也是思念重重,可輕可重,如無形之輕
又勝於有形之重,本詩極為豐富的意涵,在此展露無遺。

    再者,「曾」字又是「二」的換寫,曾經就代表至少二次了。採藥「來」的來與去更不
用說,但現在「獨」的是誰?「徘徊」的是誰?是自已呀!這個「一」、「孤」、「單」
、「子」盡在此句背後,像是明明白白的心意卻又不能過於悲痛的展現,只能借由平凡
無奇的採藥敘事,假寫尋溪、訪溪、探溪,實在是心靈、記憶、親情上的「溯溪」之旅。

這個草藥的香味到現在都還有,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也許是回憶裡的父親代表,也許
是真實世界尚存的藥香,但「至今在」拋出了「至今不在」的是什麼?這個「不」不能
寫,寫了太多餘,只好縮了起來卻又再明白也不過。但是一代代的傳承,就像生老病死
、春夏秋冬、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雖第一層「曾在」,第二層「不在」,第三層又「
不在亦在」的去返合生命哲思過程。如同花開花謝,果實長成了,花謝了,卻又有下一
個世紀與花季的來臨。怪嗎?見怪不怪。不怪嗎?似怪非怪。

    花喻果,「吃果子拜樹頭」。溪喻源,「飲水思源」。「底」喻根,「尋根追源」。而這個「藥」字呢
?是解決生命苦痛之藥?是生活成長之藥?是人生難題之藥?是心藥?是有效藥?是藥引?或者
這個來來去去的人去樓空終究會無限循環,即便溪水移位、那怕先翁不在,唯一不變的是什麼?
黃敬想要告訴讀者的或許是他自已也未曾發覺的曙光,那花開好了、那花已謝了、那花又開了的
背後,人情的香氣、親情的香味、恩情的香息,由「裡」而外,由「底」而頂,由「今」至明,
由「無」到有,由「獨」到「雙」,由「先」到後,由「逝」到在,時時都在。

    那麼,大自然的陪伴,生命的體悟,至今猶在的藥香、花香、回憶之香,所以不再是「獨徘徊」,
此時心花已開,禪悟之靈花也開,下一個世代,也開。路,開好了。先人先開路,後人傳承守護,
「二重」的隱喻簡潔有力、餘音饒樑、回味無窮,妙得令人拍案稱奇!

arrow
arrow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