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要說我曾經偷偷地拿高中生的中文考卷回家自己寫。結果成績只有76分。我必須說一堆答案根本就是出題老師的個人觀點,然後強加在孩子身上,一堆甚麼江西詩派的比較,桐城派的起源都列入考題。把新詩拆散重組還要考你意境。...
由許祐臺貼上了 2015年12月22日
出處:104年地特國文第45題
題目:「鐵道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車站為針尖腳,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慢吞地畫出
半徑或圓圈,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透過此類鐵道旅行,我的書寫當然
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號誌燈、轉轍器之類的元素,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我經
常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
(A)文章書寫主旨,在勸勉人不應翫歲愒時
(B)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是比喻鐵道旅行沒有終點
(C)對於鐵道旅行,作者追求的不只是鐵道懷舊小物的玩味收藏
(D)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比喻旅行所目睹的城鄉差距
(E)「我經常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表明作者的創作意圖
答案CE
出題者究竟是逼近原意或是二次創作?各自解讀或「建立僵化的標準範本、原作沒寫出來的標準答案」?
我只是很好奇出題者給的答案是否能超越原作者的本意,抑或解題當時則立即與原作脫勾不必然非詢求最初原創者本意,
選項中究竟有沒有終點或有無暗指城鄉差距是原著明指或擬題者以專業判讀,說了算。
當散文變成複選題的最佳解,總令人十分擔憂,究竟是否超越了某種形而上的文本,建立隱形的霸權。
出題者的權力與大於原作者的詮釋權,就算相異,也是以公布解答者為優勝。彷彿是一招永遠不敗的後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