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 出草事件雖是殘忍,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以暴治暴也是種出草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102

社寮雜詩二十首外五首,五首之五

作者:吳廷華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軍聲到處疾如雷,石峽1重重一旦開。鐵騎橫通三港
路2,將軍真個自天來(石峽兩山壁立,中橫小道,通南、北港。山頂林樹交密,阿密3於樹頂置巨石,小道密插竹箭,渭濱思馬恩結北社,社首胡斯賴為之通道4,乃達南港)。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冊。骨宗事件緣於雍正3-4年之間(1725-1726),以水沙連社頭目骨宗為首,聯路附近的「北港諸番」,包含泰雅族系統的水裏社、蛤裏難社(又稱蛤美蘭社、埔社)...等社,在東勢、藍興半線社、大武郡、柴裡社、竹腳寮等地連續殺人的出草案件。因為過於頻繁,閩浙總督高其倬命臺灣道吳昌祚、北路參將何勉、淡水同知王汧、巡察御史索琳等,組成正規兵勇和熟番、漢人民團的混成部隊兩千多人,圍剿日月潭邵族出草的兇番,北路由烏溪路線進攻蛤裏難社,南路由濁水溪路線進攻水裏社,擒獲骨宗父子三人,搜出頭顱85個,復擒獲蛤裏難社阿密氏麻著等二十餘人,亦搜出頭顱無數,重挫邵族人的勢力。本詩描寫的是清軍從北路的烏溪路線進攻蛤裏難社沿途情景,國姓鄉的南港村是進入
魚池鄉的通道,魚池鄉的共和村南港溪流域形成峽谷地形,中設陷阱,本為當地原住民熟悉之通道,在骨宗事件清軍討伐時已被摧毀,形成通暢的山路。
【作者】
吳廷華(?-?),字中林,號東壁,浙江錢塘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3)舉人,雍正3年(1725)任福建海防同治,嘗奉檄查臺灣倉庫,並協同諸羅縣平亂。著有《三體疑義》、《曲臺小錄》、《東壁書莊集》。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評 檳榔變成謝罪的重要媒介了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103

臺灣雜詩,二十首選二

作者:吳玉麟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紅夷1種落已全空,半是漳泉2半廣東3。流徙4遷移無定籍5,語言6好尚不相同(臺地舊為紅夷所據,今皆漳泉與廣東人)。(其四)
氣粗性暴語難回,小忿7呼群執械來。怪底怨仇容易解,檳榔捧後兩無猜8(俗狠好鬥,事無大小。捧檳榔謝罪則和)。(其十四)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參冊。〈臺灣雜詩〉,二十首,內容主要記錄臺灣南路地區的社會諸面貌為主。臺灣早期屬移民社會,康熙22年(1684)統一臺灣之後,主要從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省之居民橫渡黑洋來臺謀生。在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經營,臺灣西部平原地區已成為閩、粵移民遍佈的形態。本選詩第一首反映臺灣的移民來源主要來自於福建與廣東二省,而這些流移部份居無定籍,因原籍、語言文化與風習不相同,造成了移民社會的對立,亦為臺灣分類械鬥的要因之一。另一首,吳玉麟反映移民社會的生活樣貌,指出百姓的性情粗暴,易因細故而生衝突。移民在風俗上好勇鬥狠,雖然小仇易解,同樣的也指出臺灣社會屢生鬥案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
吳玉麟(?-?),字協書,號素村,福建侯官人,乾隆24年(1759)舉人。歷任龍溪、惠安、同安等縣教諭。嘉慶2年(1797),調鳳山,悉心造士。有《素村小草》十二卷。
【注釋】
    1. 紅夷:臺地舊為紅夷所據,紅夷指荷蘭人。
    2. 漳泉:福建漳州與泉州
    3. 廣東:省名,此指廣東人。作者註「今皆漳泉與廣東人。」
    4. 流徙:四處流離遷徙,生活不安定。
    5. 無定籍:定籍,門籍,古時宮門的冊籍,籍中有名者方許出入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評 劉銘傳在台留下不少建樹,後人懷念,可惜沒多久就回去。
追憶劉壯肅

作者:林佛國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