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我不再與我的恐懼認同。」催眠師問。
「它們太過於真實,讓我動彈不得。」先生說。

「因著恐懼害怕不前,有個好處,那個好處是什麼?」催眠師問。
「我可以不用再嘗試了,反正不試,至少不會受傷害。」先生說。

「因恐懼不做,至少還可以退縮留在原地。你更討厭的是自已因為恐懼
而採取行動。」催眠師說。
「對,那像是被威脅,很討厭,我最痛恨被勒索的感覺。」先生說。

「那種像是被逼的義務或責任,帶著心不甘情不願,你恨他人,更恨自已。」催眠師說。
「我會覺得我好像不這麼做就不被接受,不管我要不要,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的意見。」先生說。

「你的意見不重要,反正你聽就對了,照做就是了。你沒有反駁的權利,你覺得充滿了無力感,
但可以說不的情況下,你的要才是有力量的;如果你不能拒絕,那充其量只是委屈求全。」催眠師說。
「好像我沒有拒絕人的權利,我感到是被要脅的,很不舒服。」先生說。

「例如?」催眠師問。
「例如打掃,我可以想做的時侯再做就好嗎?還是一定要在某個時間點完成?」先生說。

「提前做完的人被說是焦慮症,剛好時間點完成的人被講是強迫症,超過時間的人被說是拖延症,
詢問他人意見的被說沒主見、不敢自負責任;不問他人意見的又被說是自私。這些事情永遠只能
這樣解讀嗎?有沒有別的方式?」催眠師問。
「早一步做完的人是有效率,剛好時間點完成的人很會拿捏時間,稍微慢一點的人,個性從容不迫。
請教他人代表謙虛、有雅量、懂得學習與利用資源;不事事問人怎做的代表能力強、有主見。」先生說。

「很好,一件事本來就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你的詮釋,你是你自已的說故事者。」催眠師說。
「或許我不過太害說出自已的意見,太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害怕跟人不一樣。」先生說。

一番丼 (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