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由女

 

作者:陳錫如

2015 歲時與風土/風土類選注

 

「世情1兒女未通曉,雅慕2自由常不少。秋扇一經被棄捐3,始知鑄鐵4錯非小。」

 

愛詩網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463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二十世紀初,前往日本內地求學回臺的臺灣學生吸取日本西化的開放思想,在男女交往方面開始引進「戀愛結婚」、「婚姻自主」的概念。強調婚姻應建立在真愛的基礎上,即使是媒妁之言,也要歷經婚前交往、相互瞭解的過程,而且尊重男女雙方本人的意志。因此女性也展現了有別於傳統的主動性,敢於實現自我、追尋真愛的勇氣。本詩以傳統保守的觀念奉勸時下追求自由戀愛的男女,特別是一廂情願的女性,由於年輕人涉世未深,對於愛情婚姻有著過於美好的想像,常常一頭熱地栽進自由戀愛的情況中,殊不知當熱戀期或蜜月期一過,新的誘惑一一出現,戀情往往禁不起現實的考驗,如果女性又不知潔身自愛或矜持自保,在被愛情沖昏頭之際,已經鑄下大錯,無法回頭,其悲慘的後果將比傳統婚姻來得更為嚴重。

 

【作者】

陳錫如(1866-1928

 

【注釋】

1.世情:世間的種種情態。意謂人情冷暖,世道現實。

2.雅慕:雅,很、甚。慕,愛戀。意謂崇尚自由。

3.秋扇一經被棄捐:即秋扇見捐,涼爽的秋天一到,扇子就被棄置不用。比喻女子失寵而遭受冷落。

  典出班倢妤〈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4.鑄鐵:鐵,比喻男子的心腸剛硬如鐵,不易打動。意謂戀愛中的女子不察男子善變的心,執意要苦守一段戀情,直到無情被拋棄後才有所領悟。

 

 

 田調 (31).jpg  

 

心得:

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依區域與城市、山川與海洋、飲食與物產、戰爭與災異等主題,筆者連續參加愛詩網「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徵選已邁入第四個年頭,對於古典讀的解讀如不是真正納入現代版本的心靈寫照,日常百態的鏡射回饋,那充其量不過是照本宣科、硬拆生吞的死背死記,過去的資料淪為不痛不癢、讀之無味甚而棄之不可惜的雞肋。

    「古典詩與現在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想必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疑惑。筆者以為發自內心的「情」與「趣」才是奪不走也逼不出來的最大獎賞,那會是文化立國、生活皆詩的最深層文創力,試問當沒有了政府補助、不再以筆試壓力定江山時,夜半人靜、星空獨思的片刻,什麼會讓你我甘之如飴?讀詩可以是一種選擇。一個人、二個人也好,一首詩、二首詩也罷,星星之火、骨牌效應,從自已的讀詩開始,在自我發光發熱,成為別人回頭一望的那座文學燈塔。詩可以興、觀、群、怨,不再只是口頭禪,而是真真實實深耕在日夜生活中。

臺灣古典詩不是種死氣沉沉的石化文本,它可以是鮮明反饋的對照版,這也是為什麼文化部自民國98年起大力推廣詩文創作與閱讀的用心良苦,轄下國立臺灣文學館從「好詩大家寫」、「大家來讀古典詩」二部分著手,或讀或寫不相排斥,是種活學活用的最佳練習。文學獎始終無法人人有獎,龐大的古典詩主題庫也未必盡如人意,但借古知今,或者說對應到現實生活的醒思與反芻,那才是最活靈活現的解讀。我們各自用屬於自已的「詩語」再創生命經典。

今年(2015)的部落格文學獎主題是「歲時與風土」對我來說是歷年主題最具延續性與反思性的題組。先是劃分城市與區域,緊接山川大地物產的探索,碰觸天災與人禍,然後來到皇天后土的天文與人文的「時」與「空」、「天」與「人」的涵攝。從許南英<乞丐>: 觸及女子求神,以陳錫如<自由女>醒思女子為已,自洪繻<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探討女子放足,在呂敦禮<觀臺北女優>: 看見女體出路之一竟仍是仿男,於謝汝銓<霧社蕃婦殉夫詞>延伸女德終路,最後季麒光<題天妃宮> 總結女人一生歸途何在?成神唯一解?

這是風土歲時/女者一生六部曲的第二部(第二步)

一、許南英<乞丐>            第一步:女子求誰?

二、陳錫如<自由女>          第二步:女子求法?

三、洪繻<厲行斷髮散足事感詠>,第三步:女子求放!

四、呂敦禮<觀臺北女優>      第四步:女之優勢。

五、謝汝銓<霧社蕃婦殉夫詞>  第五步:女之劣勢。

六、季麒光<題天妃宮>        第六步:女之終勢。

怎麼求?求的結果如何?求的壞處在那?不如不求。何處是歸處?

戲台上、家庭裡、天堂間?這六步,一步一艱難,步步驚心。這六部曲,循迴往復,週而復始。從天上回到人間,神格終究需落實人世,人自以為凡,忘卻來源,一心向外求,將自已的力量交出去。女子在神話人物或神明角色前,是個有所求的祈許者。在男詩人的眼中看來或許脫不了「愛情、婚姻、家庭」的主軸。縱有日式西化思想在深受傳統儒家薰陶的學者眼中,婚姻自主、戀愛自由是可怕的預言式陷井,終將不幸(甚至也只能悲劇性結局)

我不禁心想,是誰將這束縛如此深入地灌輸在讀書人心中。倒不是說自由就等同於放任,可是承認有不盡如意的收尾,不也有歡喜的一面嗎?如果全部聲稱是美好的必然有些言過其實,那詩人「秋扇一經被棄捐,始知鑄鐵錯非小」又豈非過於悲觀?表面上勸說不要不知潔身自愛,卻是包裝好的教條。難道指腹為婚才是自愛?媒妁之言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自保良方?這是將責任交給別人!舊有的大家庭或古老觀念不容反抗與挑戰,也就罷了。一但有了契機可以改變,卻仍執舊,或是對於想試試不同路線的人抱持著危言、恐嚇的「警世宣言」!這種「善良的悲觀者」帶來的危害恐怕永遠難以自覺他自已就是製造「不自由」的罪魁禍首。自由是不好的,自由會帶來危害,還是乖乖聽話吧!要不然成為棄捐秋扇,就大錯特錯,悔之晚矣!

    事實上毫不自主地成為童養媳或認命地嫁雞隨雞(洞房當晚才見面的大有人在)難道就是必備良方、最佳手段?大家都這麼做卻不等同於沒有錯。古來今晚的悲情故事不在少數,當然也有佳偶的流傳,子孫興盛諸如此類。可是不能漠視這類的成功例子就像不能故意把悲劇視而不見一樣。如果說是為了女子好,而善意地提醒那倒也罷了。若是出自於「見不得、容不下」的心態,那再美妙的理由、再振振有辭的警言,也不過是私心隱藏大男人主義,難以覺察的沙文主義吧!父權社會的男女不平等,顯而易見的偏見與固執不在話下,最難反駁的是「我是為了妳好」的那種冠冕堂皇般大道理,「世情兒女未通曉」這形容地好像無懈可擊,無從批評起。的確歲數不夠、人情練達的歷練不足,是有可能會遇到危險、是有可能會一時衝昏頭。可是這不代表是將女子的婚嫁大權掌握在傳統父執輩手中的最佳根據!

   固執已見的索套、經年累月的預設立場是隱形束身衣如影隨形跟著自已,不如就誠實面對它、接受它才能改變它最後放下它!檢視心中偏見,例如「包容」不也是先站在「我高你低」的敵我立場上?沒有其它東西,吾輩如何容之納之?沒有外在又怎顯現內在?沒有需要被寬容的人事物,又那來的原諒與寬恕?想要包容別人,前題不就映證了「吾等排斥異已」?否則怎會要包之容之?試問真正視為一體,不分你我的話,又何需包容二字?本來一家,左手何曾要容忍右手存在?右腳怎會突發奇想要大發慈悲寬容左腳的同在?當這個社會大家聲稱要容納異我的弱族群時,本身就已建立在「他非我是」的高下之判了!覺察到這點,不意味要放棄接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只是要看清楚自已內在信念的細微差異。

    日式西化思想或歐風東漸如蔡添福<姮娥回電>:「人心大變慕歐風,棄舊迎新曆不同。陰號元宵陽上巳,教儂何敢啟蟾宮。」時至今日,仍是新曆(國曆)與舊曆(農曆)併行,老一輩、務農或祭祀都看農曆,新一代或公務人員一律看國曆。在當時甚至連熱汽球都出現了,張麗俊<空中結婚>以「萬里扶搖上」、「紫帳掛青天」、「乾坤留正義,世界在床前」來形容,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新式器物諸如洪繻<大墩即事>:電傳千里話,風走獨輪車」點出腳踏車和電話。

為何二十世紀開放思想引進,有些帶來科技便利,有些帶來交通改變,有些帶來物產交流,有些卻引得衛道人士大聲疾呼「秋扇棄捐,知錯非小」陳錫如以「世情兒女未通曉」為由,認為「雅慕自由常不少」卻會鑄成大錯。表面上看來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實則是特意聚焦在不好的可能性。那是一個可能的面向,卻不代表弊大於利。再怎樣也總比失去自主、喪失自由地任人擺佈的好,與其說是擔心女子鑄錯、被拋棄,不如說害怕父權社會掌握主權挑選的失勢!

規則永遠是人定的,天生陰陽,上天從未開口說男尊女卑,婦女唯父、唯夫是從。一但男性不再享有唯一、優勢、主導的婚姻霸權,這才是最大的威脅以及不容挑戰的緣由。果真是為了女性好,怎不容許其自由戀愛,至少有追求真愛的空間,而非只憑媒人婆的一句話,父母的指腹為婚或變相買賣式的計算交易。就算會跌倒、會犯錯,至少也是自已嚐過的酸甜苦辣與成長學習,而不是將戀愛自由視為濤天大錯,罪不可赦,嚴加防範。傳統保守社會的「性權勢」包裏著「性他主」而非「性自主」。那不必然鐵定走向放盪、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卻是女性在自主權、婚姻權終究不得不踏出的一步,整個社會的制約、禮俗的規範摻雜多少男性霸權意識,早有目共睹。「為自已負責」才是通情達理的作法。

 

心得共2924

延伸閱讀:

2-1姮娥回電

作者:蔡添福

2015 歲時與風土/歲時節慶類選注

 

人心大變慕歐風,棄舊迎新曆不同。

陰號元宵陽上巳,教儂何敢啟蟾宮。

 

2-2 空中結婚

作者:張麗俊

2015 歲時與風土/生命禮俗類選注

萬里扶搖上,鵬飛鳳偶緣。

紅絲牽碧漢,紫帳掛青天。

那得同衾夢,難安共枕眠。

乾坤留正義,世界在床前。

 

2-3 大墩即事

作者:洪繻

2015 歲時與風土/風土類選注

偶向毬場過,消閒興不虛。

電傳千里話,風走獨輪車。

市賣高麗菜,船來日本魚。

插標農圃裡,倭客課耕畬。

 

 

 

 

參考資料:

一、國立台灣文學館小事典-陳鍚如

http://www.nmtl.gov.tw/ikm/index.php?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209&Itemid=238

陳錫如(18661928),本名天賜,字鍾靈,又號近市居士、紫髯翁,澎湖馬公人。1911年,與陳梅峰到臺南參加南社大會返回澎湖後,與澎湖詩友共同創立澎湖第一個詩社--澎瀛詩社。

1920年,應旗津青年團之聘,繼陳梅峰之後,來高雄擔任夜學漢文講席,並和弟子組成高雄第一個漢語文言詩社,也是日治時代高雄漢語文言文學傳播最關鍵之人物。1922年返回澎湖,原擬在故鄉頤養天年,卻不能忘情於漢文化之傳揚,1923年底,指導家鄉男弟子成立小瀛吟社,女弟子組成蓮社。蓮社為全臺第一個女詩社。1926年應高雄弟子之邀,三度來高主持苓洲詩社,卒於高雄。日治時代,有不少澎湖人渡海到高雄傳授漢文,稱為澎湖仙,陳錫如是屬於拓荒階段的澎湖仙,弟子遍及澎高兩地,尤其是收錄了不少女弟子,他的詩文集《留鴻軒詩文集附女弟子詩鈔》就是由蔡旨禪、蔡月華、蔡雲錦三名女弟子編成。另有王天賞、陳皆興、盧虹喬等知名男女弟子。

旗津吟社 19216月,成立於高雄旗津之漢語文言詩社。澎湖人陳錫如應邀到高雄教授漢文,將其書塾留鴻軒之弟子組成旗津吟社。留鴻軒書房即旗津青年團夜學講堂,設在旗後新泰記老闆葉宗祺住家樓上。葉氏為打狗知名富豪,熱心地方公益,不但提供吟社社址,也捐資出版詩集及徵詩獎品,成為吟社特別會員,徵詩續集因葉氏去世,也由其弟葉宗禮支持。吟社和留鴻軒一樣,男女兼收,常課、日課,男女隔帳授課、吟詠,為日治高雄漢學傳授之濫觴,弟子王天賞、陳皆興等,亦為日後高雄漢語文言詩社、詩教之最主要推手。

 

二、臺灣記憶-臺灣人物小傳-陳錫如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295762&who=%E9%99%B3%E9%8C%AB%E5%A6%82

 

陳錫如 18661928

字鍾靈,號近市居士,澎湖縣馬公鎮長安里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少就讀文石書院,繼入閩縣學,以監生赴省闈不售,乃潛心文學。日人據臺後,欲聘為澎湖廳參事,卻不受。逮民國成立之翌年,二次革命發生,慨然赴長江南北,思欲一展抱負,不幸被捕,囚上海機械製造局北軍營中,旋獲釋,由馬江歸澎,「依然海外作遺民」。曾與蔡汝璧、陳梅峰等於1911年倡設西瀛吟社,以詩文獎勵後進;而於女學之興,尤致意焉。當1921年臺灣各地詩社林立,每徵文時常應募掄元或擔任閱卷詞宗,被推為當代之名儒碩彥。同時應高雄市旗津青年團漢文夜學講師之聘,創立留鴻軒書房,講學多年,及門弟子有陳皆興、王天賞諸名士,女弟子如蔡旨禪、蔡月華、蔡雲錦等皆著名女詩人。著有《留鴻軒詩文集》上下二卷,計文一百五十篇,詩三百餘首,為近世澎湖首屈一指之文學家。年六十三歿。(張子文)

 

三、中文百科在線-怨歌行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62913

詩歌用扇來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時候就“出入懷袖”,不需要的時候就“棄捐篋笥”。舊時代有許多女子處於被玩弄的地位,她們的命運決定於男子的好惡,隨時可被抛棄,正和扇子差不多。

   詩歌原文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爲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①這一篇舊以爲班婕妤詩,或以爲顏延年作,都是錯誤的。今據《文選》李善注引《歌錄》作無名氏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

  ②裂:截斷。“新裂”,是說剛從織機上扯下來。

  ③素:生絹,精細的素叫做紈。齊地所產的紈素最著名。

  ④皎:譯作“鮮”。

  ⑤團圓:譯作“團團”。

  ⑥秋節:泛指秋季。

  ⑦飆:急風。

  ⑧捐:抛棄。

  ⑨篋笥:箱子。

作者簡介

  班婕妤,婕妤並非班的名字,而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因班曾入宮被封婕妤,後人一到用這個稱呼,以至其真實名字無從可考。後遷居長安延陵(今陝西西安)西郊。少有才學,善詩賦。成帝時入宮,初爲少使,不久立爲婕妤。

詩歌出處

 

  本篇《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均收,並題班婕妤作。但因《漢書》本傳未載其曾作怨詩,而《文選》李善注又引《歌錄》雲:“《怨歌行》,古辭。”故近人多據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確證。而魏晉六朝人,如陸機、鍾嶸、蕭統、徐陵等皆以爲班作,且詩的内容又與《漢書》本傳所載斑婕妤的身世、怨情無一不合,故屬之班作,當是信而有據。

創作淵源

  班婕妤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況之女。漢成帝時選入宮,始爲少使,未幾大得寵幸,封爲婕妤(嬪妃稱號)。後爲宮人趙飛燕奪寵,居長信宮,作有《自悼賦》、《搗素賦》等,皆抒發其失寵後幽居深宮的鬱悶和哀怨,此詩當亦是她失寵後所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愛詩網 歲時風土
    全站熱搜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