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技能教育,打造菁英社會」建議案

壹、 前言:P1-P2
貳、 目的:P2-P3
參、 現況:P3-P4
一、政府教育政策
二、學校、教育制度與教學
三、家長期待
四、產學界的結合
肆、問題困境:P5-P6
一、政策
二、學校
三、學生
四、家長
五、產學
伍、檢討與建議:P6-P11
一、檢討
(一)、政府政策:向上、向下聯結
(二)、教育方式與技藝教育
(三)、家長與學生期待與認知
(四)、產學界與人才之結合

二、建議
(一)、研究所
(二)、大學
(三)、高職
(四)、國中
(五)、國小
陸、結論:P11
柒、備註:P12

壹、 前言
教育部於98年推動「技職教育再造方案」10項策略;99年在全國教育會議中,聚焦知識經濟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研提多項具體措施。100年總統宣示:「100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階段逐步實施,先從高職做起,預定103學年度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技職教育宜朝開放性、發展性角度進一步思考,協助家長與孩子在國中階段做出適才適性的正確選擇。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對技職教育廣義的定義為「在普通教育之外,研習科技與有關科學,以習得和經濟與社會生活各部門職業有關的實用技能、態度、理解與知識之教育歷程」,並將技職教育界定為下列三種範疇:
一、職業生活教育(普通教育中的技職教育)。
二、職業準備教育。
三、職業繼續教育。(註1)
我國學生教育目前可分三大方向:
一、普通教育。
二、技職教育。
三、終身教育。
其中技職教育學制,目前技職教育分為四大階段:
一、國中。
二、後期中等技職教育。
三、專科學校。
四、科技大學、技術學院。
第一階段「國中」是屬於職業試探、陶冶的技藝教育學程。
第二階段「後期中等技職教育」分為三類:
(一)、高職「實用技能學程」
(二)、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三)、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第三階段「專科學校」則是深入到五專、二專。
第四階段「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則分為:
(一)、二技
(二)、四技
(三)、附設專科部
(四)、研究所(碩、博士班)
技職學校講究:
一、專業技能。
二、術業專攻。
三、務實致用。
在升學方面有:
一、專科學校
二、技術學院
三、科技大學
四、一般大學
五、軍警院校
前三項為較直接相關的二專、二技、四技。若未來就業則有農業、工業、服務業、知識產業等出路。
臺灣技職教育對於國家建設長期以來扮演重要角色,技職教育培育無數的專業及技術人才,不僅為國家經濟建設奠定厚實的基礎,更是帶動產業邁向國際發展之助力。臺灣屢創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技職教育功不可沒。

貳、 目的
為推動國內技職教育升級,教育部比照大學五年五百億的拔尖計畫,在98年起三年共提出兩百億元成立「技職教育再造方案」,雖政院並未核定該計畫,僅由教育部勻支三億元辦理。但建立「雙師制度」,透過補助教師到業界增加實務經驗,聘任業界專家協同教學,並補助學生到校外實習等方式,已有相當成效。我國的學制在第三級(高中職階段)設有技職教育(即ISCED 3B與3C)與澳洲與歐美大部分先進國家相同。雖技職教育的範圍從國中技藝教育至科技大學、研究所,範圍很大,功能與定位的規劃不易。國中技藝教育立意在提供不具學術性向學生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作為未升學畢業生就業的緩衝期。(註2)
行政院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中重點計畫-「提供弱勢學生回流教育」,其內涵為輔導對技能學習有興趣及就業導向之國中學生參與技藝教育學程 (註3)。技藝教育學程課程旨在提供第九年(國三)學生職業試探機會,向下銜接第八年(國二)之生涯輔導、認識工作世界所需知能,使學生能從彈性課程及各領域中選修技藝教育課程,以達到生涯試探的功能,並能向上銜接實用技能學程第一年段之準備課程,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
教育部長蔣偉寧指出,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成長數十年間,培育各領域無數專業人才,技職校院出身的學生,不乏知名傑出人士,在各專長領域深受肯定,發光發熱,多年來一直是臺灣社會的中流砥柱,握有一技之長如同擁有生涯發展的金鑰。配合經濟成長的教育政策,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臺灣競爭力優勢之所在。技職教育配合我國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培養各類技術人才,在培育國家基礎建設人力及促進經濟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過去締造臺灣經濟奇蹟貢獻厥偉。101年推出「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引導科技大學發展與一般大學明顯不同之實務堂色,配合產業需求及相關資源,建立全校整合型的人服培育及產學研發機制,朝向以「產學人才培育、務實教學」為主的發展方向。
「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選技職,好好讀,有前途」是政府落實技能教育,打造菁英社會的宣導。技職教育的九大展望(註4):
一、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
二、普及並深耕全人教育
三、提升技專校院教學品質
四、評鑑引導技專院校發展
五、培育務實致用專業人才
六、打造東亞高等教育重鎮
七、積極拓展兩岸學術交流
八、鼓勵開拓多元回流教育
九、強化實踐社會服務責任

大概可濃縮為「十二年國教」、「全人教育」、「提升教學」、「評鑑引導」、「務實致用」、「國際交流」、「回流服務」七大目的。
參、 現況:
一、政府教育政策
民國62年教育部成立「技術教育部技職司」,63年設立第一所技術學院(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此時明確建立了技職教育一貫體系:「高職→專科→技術學院」。技職司指出台灣的技職教育發展重點為下列八點:
1、妥善照顧弱勢學生
2、實施多元管道入學
3、積極提升教學品質
4、推動技職學校評鑑
5、培育產學合作人才
6、重視產學創新研發
7、發展典範科技大學
8、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二、學校、教育制度與教學
(一):學校
截至100學年度,由於政府的重視及積極發展,我國技職體系學校之高級職業學校計155所、專科學校計14所、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77所,共計246所。
(二):教育制度
我國目前現學學制分為「學前教育」、「國民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大類。103年基本國民教育將由原本的九年延長至十二年。技職教育雖在國民中學階段略有涉獵,但在大學後、研究所後或是退休後則是一片空白,只能從「終身學習」帶過。往下的國小甚至是幼托所則幾乎視為才藝表演或技藝消遣、娛樂休閒,並未深入看待或認真發展。
我國技職教育現況分為「中等技職教育」及「高等技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之後的職場結合、技職勞工退休後的傳承或再就業、再教育只能依賴終身教育或是在職進修,實為可惜。中等以下也無建立「初等」技職教育,等於是放棄紮根的深植性。
台灣技職教育特色在於下面六點:
1、體系完整制度健全
2、私人辦學優質積極
3、學制類科多元適性
4、產學合作效能卓著
5、辦學成效務實致用
6、國際競賽成果豐碩
(三):教學
以教學來說,中等技職教育包括「國中技藝教育」、「高級職業學校」、「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及「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四大項。但在國中係針對三年學生,具有技藝學習性向、興趣者所開設的職業試探性課程,但每週只可選修14節的職業試探課程,每學期也只能試探一至兩個職群為原則。在教師人力與開所所需最低限度人數和學校本身心態的多方交戰下,容易在教學上使不上力或不嚴肅看待技職教學初探課程。
三、家長期待
「能有幾個林書豪?幾個電競小子?以後怎辦?」在望子成龍、在女成鳳的普世價值觀下,技職教育人才傑出者也有曇花一現的危機,家長如何調整觀念或是改變期待?
縱有不在少數的家長期待技職也能出藍天,但在證照、競賽、企業進用、現實環境與長期舊有觀念(白領與藍領之高低)交雜下,容易對技職教育失去信心。就算有出人頭地的風雲人物或比賽得到名次,卻也更擔心後繼無力,那怕有一技之長也因政府、產業界的不重視而難以發揮。何況行行出狀元不過突顯出「狀元只能有一個」的思維,讓技職體系的學生家長及早放棄或轉向普通學制。家長期待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得,就業與技能緊密結合,打下一片天,天空無限寬闊。
四、產學界的結合
技職司指出,我國經濟建設與技職教育發展關係密切。民國40左右經濟建設重點是「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勞力密集民生工業」,相對應的技職教育發展則是「以農業、商業為核心教育」、「重視高級職業學校」。到了50年代以「拓展對外貿易」為經濟建設重點,技職教育在此有了重大的突破:除了「發展工、商業職業教育」和「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外,更「開辦五專、二專教育」和「擴增職業教育類科與數量」。60年代進行十大建設,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工業,故在此時創設技術學院並改進工業職業及專科教育。70年代發展高科技產業與石化工業,此時則以「全面提升工業職業及專科教育之質與量」為發展。80年代的經濟建設重點是「知識經濟產業」與「籌設亞太營運中心」,此時不只增設技術學院,也首次開辦綜合高
中,更將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將績優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到了90年代發展兩兆雙星產業,則全面發展技職教育並將技職教育推向國際化。100年前後是藉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十大服務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兼顧企業人才需求與學生性向發展,達到適才適性。完美結合產、官、學界。

肆、問題困境:
一、政策
技職司司長李彥儀指出,早期職業技能的傳承,多藉由師徒關係或家族制度傳承,直到工業革命之後,職業技能趨於複雜,技術人力大量需求,加以大眾化教育普及才有了職業教育概念的出現。就我國而言,技職教育的起步較晚,政府遷臺之後,才由中央統一規劃相關政策。
由於技職教育發展的歷史並不長,一方面不斷地在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與時俱進,俾真正做到務實致用的目標;另一方面更須不斷地回應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需求,使「教育」理念與「技術訓練」達到更完美的結合。因此,在肯定技職教育成就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不斷去思考、探索,勇於試驗與創新,期能在已奠立的良好基礎上,為技職教育的精進與發展打造一條更理想的道路。
二、學校
嚴長壽總裁曾提到:「技職院校不應被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其畢業生難以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101年7月監察院即糾正行院:「技職教育日趨學術化,對技術人才不利。」前台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歐章煜指出,各校應該
根據學生的特性而訂定其教育目標,然後透過評鑑或認證來檢驗。如果科系空有這些課程名稱,但內容水平不高,則該科系的定位及教育目標有問題,評鑑或認證不應該通過;評鑑或認證不應該只看課程名稱,而應該檢驗實質授課內容。台北市教師會理事張文昌則認為,1、證照制度未落實,技職人服缺保障。2、技專校院拼升格,教授普遍缺實務。3、資源分配不公平,對等交流未落實。
專科更是從85學年度70校降到86學年度的15校,專科拼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拼命升科技大學,學制的混亂如四技、二技、二專、五專、進修部、夜間部等,一校多制。公私立學費差距、教育資源分配等都是功能與定位的問題。
職業學校的教學設備雖是必要投資,但經費龐大或受限於資源,往往造成所學跟不上外面潮流,或離企業標準差一大截。因適時更新,兼顧客觀需求及實際需要。
三、學生
學生的自我定位渾沌不明,少子化造成學齡人口數逐漸減少,甚至有招生困難或不足的現象。在過去,技職教育被認為是二流學生才念的。現今觀念漸改,但技職學生並非學到實務經驗即可,即便在職也需不斷進修以因應時代潮流。過往高職被視為聯考制度下的被分配者,但如今傳統的文憑主義已被證照制亣所取代,只是高職教育目標在培育基層技術人力,一昧追求考照與認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變相的追求分數。其次,技職學生的通識人文藝術教育也有待加強,雖對環境適應與生活美學等有正面效應,但卻容易被誤認與本科無關、浪費時間。
四、家長
智育掛帥,至今依然不少家長認為「有高中念何必念高職?」「有幾個人能像郭台銘、古又文、魏德聖?」「要有前途就是要念好學校」,即便各行各業的發光發熱或技職人才輩出,但是「學歷重於專業」、「研究重於技術」、「高教重於技職」仍是許多人的先入為主信念。
在昔日技職教育被視為學生的終結教育,雖然現今社會走向多元開放,帶給學生與家長更多教育選擇權。但深入骨子的文憑主義仍無法完全轉變,學歷至上的社會壓力與家長灌輸概念,專科生一股勁地盲目插大,專四、專五的專業教育被視為跳板。
五、產學
教育部在培育務實致用專業人才上,有七項作法:
1、辦理「技專校院工業類實務課程研發及試辦計畫」
2、推動「技專校院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計畫」
3、推動「技專校院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計畫」
4、推動「技專校院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計畫」
5、推動「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
6、持續開辦各類產學合作專班
7、推動「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
但在強化實踐社會服務責任上仍略顯不足,可再加強推動回流計畫,傳承技術與經驗。但以產業為需求導向,使學校成為培訓企業所需人才的搖藍,是否又會在產學合作上做過了頭?所謂的聯盟創新研發平台、智財聯合營運、符合民眾期待及產業需求的實務專班,會不會變成大型職業訓練所?技職教育的適性發展走到最後,是否本末倒置,全面依企業所需而教學,教育訓練完全被技術訓練取代,所學與所用脫勾或有用才學的二種極端,都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伍、檢討與建議
一、檢討
(一)、政府政策:向上、向下聯結
向外,雖有國際合作增強技專學生的就業力與合作力並招收外國學生。
向內,雖有發展典範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研發。
向下,往下紮根至國小,目前急需拓展。
向上,往上拓展技職進修至職場甚至退休、銀髮族的樂齡學習仍有待加強。現實狀況,學歷至上的理念縱然被「一技之長」稍稍淡化,但現實層面限制「大專」門檻的也不在少數,就算是簽志願役士兵也要高中以上。立委蔣乃辛指出,政府欲打造世界級黑手搖籃,但卻長期忽視教育體系學生連年減少、人才斷層、學用落差的問題。『現在才要打造黑手搖籃,師資、人才從那裡來?』政府從2009年補助高職「充實實習學校設備」20億元後,在2010-2013年間均未補助;目前兩岸交流頻繁,飛機修護人才的需要迫切,但全台僅有四職校設置飛機修護科;而產業有需求的板金科,全國僅存五校八科,師資斷層不說,產業更是大缺才。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綜合高中成長迅速,更是模糊後期中等教育學制的定位。近年政府鼓勵設立綜合高中,職校數量明顯減少,影響高職生存的空間。在未作高職生就業市場人力需求調查前,即貿然降低高職學生與高中學生之比例,讓高職教育有逐漸被消滅的危機感,成為教改中最弱勢的一環。目前綜合高中僅是課程設計型態,不僅無法與普通高中的學術能力並駕齊驅,也不如原有職業學校的實務特色,因此並無法放諸四海皆準。
由於政策及經費補助誘導,私立學校積極辦理綜合高中;而公立學校限於師資結構,辦理意願不高。惟綜合高中是為有能力升學的學生而設計,私立高職大部份學生畢業後傾向就業不適合辦理綜高,形成該辦的學校無意願,不該辦的學校卻又積極辦理。綜合高中的學制定位以及與高職的比例宜再詳加評估。
民國91年,當時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於科技顧問會議上建議,要解決高科技產業缺乏人才問題,應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十多年過去,高職依然存在,只是專科變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愈來愈多。
(二)、教育方式與技藝教育
高級職業學校之類別為:農業、工業、商業、海事水產、家事、藝術等六類。95學年度起,課程架構依專業屬性及職業群集概念,將86個科別統整為15職群。課程方面採學年學分制,畢業學分。雖課程規劃強調學校本位,以符合產業迅速變遷需要,但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和國內外局勢多方因素,是否真能及時培養具有核心能力、實習經驗豐富的人才?
85年試辦的綜合高中,在88年納入正式學制,雖兼顧學術課程(準備升讀大學)與專門學程(準備就業或升讀四技二專),但分水嶺的拿捏與深入所學恐怕落得顧此失彼的缺撼。
專科學校門目前設有:工業、商業、醫護、海事、語文、家政、觀光、餐飲等類別,五年制學生須修滿220學分,二年制學生須修滿80學分,始得畢業。教師來源雖可依「專科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聘具有企業界實務工作經驗的教師,仍有「在校教師與業界脫軌」或「實務專家、技能人才」卻因資格限制無法教學的窘境。
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雖依《大學法》而設立,以培養高級專業及實務人才為宗旨。但副學士班學歷不高,不上不下,很容易被外界視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過渡階段。研究所碩士班須修滿24學分以上及完成碩士論文才能畢業,由於各國碩、博士學位逐漸區分為研究導向及專業導向,雖增加不用寫論文的碩士學位,也規定碩士學位證書必須附記該碩士是以論文、修學分、創作、展演、技術報告或成果報告取得;若學生是用遠距教學修習獲得,也須在學位證書附記。若能針對可以技術報告或成果報告取得代論文的研究所類別,應能增加技職人才的專業性與實戰實修的實力驗證。
(三)、家長與學生期待與認知
以技專院校多元入學主要管道來說,高職及綜合高中生或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有「技職繁星計畫」、「技優入學」、「甄選入學」、「登記分發」等管道進到四技二專,五專及二專則可以「技優入學」、「甄選」、「登記分發」進入二技體制。但在家長的學歷認知中,二專與二技不如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高中生即便有「高中生申請入學」的方式進到四技二專,也罕有半途轉向的學生,或許有五專考普通大學卻少有高中生轉技專。
家長與學生普遍認為讀專科不如念技術學院,讀技術學院又不如念科大,要念科大仍以國立為上,最好還能再念個碩士。所謂的專門技術人才就算高職或專科畢業後被企業所用,仍希望以在職進修方式讓學歷提高。又或者愈讀愈高,將技職體系變成研究導向,反而缺乏實務經驗與所學非所用的尬尷。
(四)、產學界與人才之結合
高職雖有輪調式建教合作,卻逐漸失去教育的功能,變成只是提供學生工讀機會,部分企業更視之為廉價勞工,喪失建教合作教育的目的。而技專校院的實務教學不夠重視,也產生與產業界需求。落差拉大。
《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明定學校辦理產學合作,就教學及研究特色進行整體規劃,促進人才培育、技術研發、智慧財產運用等產學合作事宜。也推動「產學合作績效激勵方案」補助31所大專院校,鼓勵各校建立研發成果管理機制,強化智財經營的能量,推動大學校院衍生企業,並吸引更多教師從事產學合作,以推動產業發展與創新。教育部並針對「精密機械與光機電」、「電力電子與通訊」、「生技醫療與精緻農業」、「文化創意與數位服務」、「綠色能源與環境生態」及「休閒與服務創新」等6大領域,設置12所產業需求為導向之聯合技術發展中心。
另設立6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推動產業園區產學合作計畫。更有六種產學專班:
1、 實用技能學程
2、 高職建教合作
3、 產業特殊需求類科班
4、 產學攜手合作
5、 產業碩士專班
6、 最後一哩學程
高等教育被視為進入職場的最後一哩路,求學與就業間的銜接機制,顯得格外重要,但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留任率,卻有偏低的現象。
國內著名的電子公司英業達故副董事長溫世仁提出「最後一哩」的構想(石滋宜,2003),就是使學校教育能與企業結合的一項技職教育改造工程。希望在技職學校與企業界間,置入一個新的機制,把學校與企業界間之距離「最後一哩」予以銜接,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畢業即是就業」。建教合作是學校與產業合作所從事職業準備的教育,學生在學校與業界間,以輪替教育方式,接受學校理論教育與業界實習教育(江文雄,1994),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將在學校所學的理論,藉著實習機會與實務經驗相統整,使「學、用合一」,做到銜接「最後一哩」的平台。
教育部指出,私人辦學是我國技職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力量,私立學校更是佔技職校院的多數,而私人辦學與企業界合作,更是使「技職教育」與「企業界需求」緊密結合的步驟。但目前推動的「最後一哩」、「雙軌訓練旗鑑計畫」、「產學攜手合作」,雖能將產學界與人才結合,但溫世仁所提出「最後一哩」的構想為技職校院應該在學生畢業的最後一年開設「最後一哩學程」。顯然地,「最後一哩學程」並非傳統的建教合作學程,「最後一哩學程」是要根據企業需要的人才規格來設計。陳清燿則認為,除了學用差距外,學校排名的迷失也是另類的最後一哩(陳清燿,2005)。
依企業所需人才雖可減少學用差距卻有為公司而職業訓練之嫌,另外即便將實習期試為試用期,企業進用是否仍會被學校排名牽著走,恐怕是值得三思的問題。即便所學所需,名校迷思仍是揮之不去的預設立場。

二、建議
(一)、研究所與職場
高等技職體系,走到了碩博士之後似乎窮途末路。但仍可在終身學習上不斷沿伸,甚至結合在地的「社區學院」與「社區大學」的再發展。實務界的實戰更是不可或缺,不應成為紙上談兵。技職教育與訓練的高階研究人才,包括了在職的四技、專科、職校教師以及產業界教育訓練在職人員,著重於應用研究導向課程。技職研究所走向最高階是否淪為象牙塔?在專門技術人員、技工往最高學歷碩博士發展後,還能走向何處?終歸需奉獻職場,發揮所學,才不免浪費人力與國家栽培。另外不止因應企業所需而開創科系,也能反向思考,怎樣創造新興學科人才,使得外面市場自動廣開大門、產出因應的職業,不也是相互輝映?
(二)、大學
近幾年來,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的風潮盛行,表面上看來大幅擴充技職教育,卻突顯出質量失衡的問題。四技二專的聯合登記分發更有數千名招生缺額的現象。教育部為讓技職學校就人才培育、課程教學與招生入學等問題進行交流,於2012年10月間委託朝陽科技大學召開全國技專校院教務主管會議,國立台東專科學校梁治國主任也認為,國中是引導家長和師長接受技職生的重要階段,除可請技職出身的社會名流現身說法,也可將優秀技職學生傑出表現和獲獎作品拍成微電影宣傳,吸引學生就讀。
分析美國提昇技職教育地位之措施,例如:
1、促進學生生涯發展。
2、將「技職教育」更名為「生涯及技術教育」。
3、擴充高等技職教育,緊縮中等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
4、重視中等與高等技職教育、大學教育的銜接。
5、擴大企業參與技職教育課程並提昇技職教師培育和福利待遇。
6、將技職教育功能發揮到社會福利面向。
(三)、高職
綜合高中被視為「興趣分化較為遲緩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到了高中還有機會再依個人目標轉往一般學術研究領域或報考四技二專技職、直接就業。基隆海事職業學校教學組長陳宇琦指出,國家每年花錢培養輪機、航海等類科學生,但近2、30年來學生畢業都不跑船,還繼續升大學,形同浪費,建議政府要克服學生服兵役問題,船公司才願意雇用畢業生。很多人感嘆即使大學畢業只能領兩萬多的薪水,基層船員一個月有6到8萬。
陳宇琦指出,航海、輪機等特殊產業類科的學生,多數人畢業後都繼續升學,並未從事本科。且技職教育要更重視職業探究,尤其包括航海、漁業、養殖特殊類科學生培養不易,應讓學生有機會到職場工作,而不是盲目升學。船公司不願用畢業生,一大原因是卡在兵役問題,韓國只要學生上船工作就免兵役,政府應該要解決,他並建議學校應協助學生和船公司聯繫,讓就業管道更暢通。
(四)、國中
早期技職教育的工具性色彩濃厚,「黑手」被視為不愛念書或念不下去的人最後的出路,往往念完九年義務教育似乎不念高中就是差人一等。不少人質疑國中生就懂得自已想要的是什麼嗎?太早分化的結果不就會造成學生失去探索其它項目的動力?國三就真的清楚自已未來的方向了嗎?倘若最後還是轉回普通高中,那是不是白忙一場?又「一技定終身」,要多久才確定是自已的興趣?國中的技能班或技藝教育學程到底是點到為止的初嘗、沾醬油式的走馬看花或是陷入了性向選擇更早分流的惡夢?往正面想,也許再向下到國小、幼托所階段拋磚引玉,反而節省摸索的時間?
另可修訂技術及職業學校相關法案,針對國中部分也鼓勵企業家協助培育產業各級所需的各類專才。近年來,雖有為數不少的國中畢業生以基測高分轉進高職、五專就讀,但要讓技職下向沿伸是迫切需要面對的課題。可發展一校一特色,國中小為一體相承,如鼓藝、手工藝、木藝、廟宇文化、民間樂器、體育、舞蹈、美術等,未來可對應到高職、專技的設計、工業相關學群。
(五)、國小
從國小即培養技職教育,並非放棄本質學能或過早定位適性適才,而是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並拓展視野,國小一至六年級的技職紮根可視為稻苗栽培,「抓周」式的興趣初探並非壞事,反而能觸類旁通、增加學習興趣度。引發興趣之後,國中的承繼技藝教育,高職的實修,再到專科、技院、科大的深入,一氣呵成,一脈傳成。技術成精,發展成最實用與活化的藝術。由中學、專科、實業三階段拓展成國小-國中-高職-技院-業界五階,往下、往外、往上、往內的「生命樹」、「技藝樹」結構。其中小學的幼苗更是容易被輕忽、刻意被跳過的歷程,在「十二年國教」勢在必行與政府有心重視技職教育人才規劃之下,小學就可以開始拋磚引玉、墊下基礎,未必是過早確立方向阻礙其它可能性或是太早放棄固有學科,反而是真正的「適
性發展」、「多元人才」、「技職紮根」。以抓周大量釋出潛藏的技職教育初步方向,施肥針對技藝幼苗重點加強,並在未來的技職教育體系無縫接合開啟起點可分「抓周」、「施肥」、「無縫」三階段大方向著手,從無到有,從有到深入,從深入到圓滿接環。生生不息的環型狀技藝樹:
一、全覽式展開
現有九年一貫大綱全覽式抓取,如下:
(一)、從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培養體育人才、體育國手從國小栽培。
(二)、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培養電機、機械、傳播、運輸等技藝專職人才。
(三)、從資訊教育,培養中英文輸入、電腦硬體、程式語言、文書處理、電腦繪圖、簡報製作、多媒體製作、圖表製作、資料庫管理等人才,如學童喜愛電玩,更可跨領域培養成電競選手或是導向正面發展,小工程師、小電腦專家(硬體、軟體)、電腦繪圖小高手等。
(四)、從家政教育,可往餐飲、服飾設計、旅宿業、園藝、食品衛生、木工、手工等專職人才。
(五)、從海洋教育,可往民宿、觀光、水域運動學系、潛水教練、運動管理、產品設計、水上活動指導、導遊、旅宿業、觀光、水手、漁業、技師、船匠、輪機等發展。
二、技藝種子施肥
(一)、三大方向:
1、加強固有技藝
2、開發新興界元
3、人才資源回流
(二)、三大介面:
1、施肥原耕-舊有體系的再加強
2、施肥拓展-新興領域的再開發
3、施肥回流-由業界人士、畢業學長姊、退休技工、人間國寶、民間耆老等再薪傳與分享。
三、技能無縫教育
四維四角: 產、官、學、民的通力合作,由點至線成面,立體至四度空間(加時間)的四維模型。產業、官方、學界、民間(家長、學生)的齊力合作,四管齊下,政府補助,學界研究,學校推行,家長配合,學生實行,業界實習、推廣與承接。
陸、結論
以幼托所裡對美術有興趣的孩童為例,國小學童在基本教育外成立美術小班或每日固定二小時以上的專訓,長達六年的培訓,國中美術專班的承接和深入,到高職或二技四專更可多元昇華至電腦繪圖、彩粧、藝術相關學群,未來可直接從事相關行業或由政府成立類似「藝術家駐村」的長期、常設單位,以每月固定底薪加招募企業投資、比賽獎金等機制,以簽約或專案、計畫方式與文化部、經濟部、青輔會、勞委會等跨部會合作,形成技藝、技能、技術的大圓滿。若投身到企業相關部門、民間產業如新娘秘書、攝影、流行服飾、3D電腦繪圖或是自行創業如刺青、個人工作室、名片印刷設計、美學設計接案等或考照如街頭藝人,即便未來退休也能回到學校當志工或是再進修(終身學習、社區大學、出國留學等),連成一氣、動態循
環、生生不息。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很多學校只用成績選才會有盲點,社會需要多元人才,因此育才比選才更重要。施振榮表示,「現在選才好像沒有什麼道理」,以前如高職或高商目標明確,現在如餐旅學校也能收到有興趣的學生,但還有很多學校只用成績選才,會有盲點。理工背景出身的施振榮也表示,自己在交通大學念書時,學習課業外,更擔任社團負責人,培養領導和溝通能力,出社會後利用對理工的了解,建立舞台,讓更多人才發揮創新,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力量,因此社會需要多元人才,並提供舞台讓人才能不斷成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指出,現在大學招生管道包含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雖然已是多元選才,但應給單科表現優異的人才一些「活路」,讓他們不用經學測、指考就可進入大學;而選才是育才的開始,大學如果眼中只有百大,就只能看到論文,無法開創破格的選才管道。
因此,技職教育的育才,就是給單科表現優異的人才許多「活路」,這條活路需要靠政府、業界、民間與學校的共同創造和參與。一技之長,活路不斷。

柒、備註
註1: 技職司資訊傳播網
http://www.edu.tw/tv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387
註2:《找回技職教育的光榮與尊嚴》92.9.29
註3:《國中技藝教育現況之探討分析》邱麗雅、潘志宏著
註4:《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 教育部編印101.8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cca.gov.tw/blog/pilikang

--
由 Blogger 於 11/22/2012 05:06:00 上午 張貼在 胡愛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愛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